当前位置:主页 > 心情句子 >

侧目而视的典故38句

2024-05-04 06:39心情句子59

侧目而视的典故

1、侧目而视(侧目:斜着眼睛)指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2、侧目而视-释义

3、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4、侧目而视,汉语成语,拼音:cèmùérshì,意为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或又怕又愤恨。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5、虽然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憎恶他人,但也可以引申为对某件事物持有不好的看法。

6、战国时,苏秦到秦国游说,劝秦惠王实行连横的策略。秦惠王不听他的意见,苏秦也就做不了官,路费用完了,穷得一文也没有回到家里。到了家,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妻子在织布机上不理睬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7、侧目而视

8、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又愤恨的神情。解释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9、苏秦发愤求学,苏秦到赵王面前献合纵之策。赵王认为他的意见很好,就拜他为相。在他往楚国去路过家门的时候,父母得到消息后,就布置住房,打扫街道,组织乐队,摆下酒席,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一到家里,他的妻子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连眼睛都不敢正视;嫂嫂呢,跪拜在地,象蛇一样爬行到他面前。

10、意思: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11、侧目而视(拼音:cèmùérshì)是一个成语,其典故最早出自于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12、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备受冷落;后又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获成功。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只为取卿相之尊而奔走,是典型的政客形象。

13、【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14、意思就是妻子不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15、词目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释义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

16、原文选段:

17、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因而苏秦的游说热情饱满,不吝辞藻,极尽铺张渲染,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说模式:“利导法”(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18、成语故事

19、本文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20、摘自《史记·汲郑列传》

21、侧目而视是燕国,讲述的是大说客苏秦的故事

22、【出自】:《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3、"侧目而视"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一个故事,描述魏国公子曹植在行走时,看到一只虫子爬在树枝上,于是便侧目而视,想要用脚将其踩死。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的行为。

24、原文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5、【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愤怒、不瞒或畏惧的样子

26、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7、解释:两脚并拢站立,不敢迈步前进;斜着眼睛,不敢正眼观看。

28、战国时期,著名的大说客苏秦游说连横之策没有成功,穷困潦倒地回到家里,妻子不理睬他,嫂子看不起他。他潜心学习,学问大增。后游说赵王合纵抗秦,一举成名,衣锦还乡。妻子吓得恭恭敬敬站在一边,侧目而视,嫂子跪拜谢罪。

29、故事经过——苏秦去赵国献纵横之策,被采纳,并被封为相国,做了大官,坐马车回家,妻子和嫂子等家人都拘谨的不敢正眼看苏秦。

30、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侧目而视的典故

31、苏秦认为,山东六国在区位上相互关联,有着表里相属、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应视为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战略整体。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整体性,以求在战略上相互依托、相互策应、互为犄角,从而在对秦作战中造成有利的态势。他反复向六国的当政者陈述这一关系。

32、ajealouslook

33、[cèmùérshì]

34、侧目而视指的是东周时期的燕国。

35、扩展资料

36、出自:先秦佚名《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37、苏秦的合纵理论极其注重地缘因素的重要性,并充分论证了六国结盟与其地缘政治因素的内在关联。

38、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标签:

“侧目而视的典故38句” 的相关文章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36句精选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36句精选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 1、以上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2、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易经》,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连竹简上的牛皮绳都...

优选悬梁刺股的小故事50字【106句】

优选悬梁刺股的小故事50字【106句】

悬梁刺股的小故事50字 1、孙敬悬梁挂席为勉励自己,头撞梁痛则醒,学不倦。颜回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大腿,痛痒提醒自己刻...

悬梁刺股的意思50字-78句优选

悬梁刺股的意思50字-78句优选

悬梁刺股的意思50字 1、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则故事,主人公名叫宋之问,他为了一心想成为官员,极力奋斗,甚至在寒...

悬梁刺股的简短故事30字-集合110句

悬梁刺股的简短故事30字-集合110句

悬梁刺股的简短故事30字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成功。同时,这...

家徒四壁的典故-集锦74句

家徒四壁的典故-集锦74句

家徒四壁的典故 1、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同样,实力不够,也不要做"领头羊"。陈母的见识使得儿子在乱世得以保全。 2、相敬如宾...

悬梁刺股的故事20字缩写汇总196句

悬梁刺股的故事20字缩写汇总196句

悬梁刺股的故事20字缩写 1、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2、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很多的,例如,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程门立...

悬梁刺股的故事80字左右优选汇总72句

悬梁刺股的故事80字左右优选汇总72句

悬梁刺股的故事80字左右 1、悬梁刺股是一个古代故事,据传是战国时期的智士蒯聩为了求知而痛苦地学习的故事。他听到了悬梁刺...

读书成语对应的典故【优选27句】

读书成语对应的典故【优选27句】

读书成语对应的典故 1、拓展资料 2、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3、孙敬悬梁:东汉孙敬读书时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将绳子...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优选116句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优选116句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 1、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如果用围魏救赵的计划,暂且不来理解这里的危...

悬梁刺股50字的故事-摘抄96句

悬梁刺股50字的故事-摘抄96句

悬梁刺股50字的故事 1、锥子没消毒,经常刺屁股,在古代卫生条件容易得破伤风。学习他努力学习的劲头而不是他的行为。 2、这个...

优选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故事【66句】

优选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故事【66句】

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故事 1、"头悬梁" 2、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

悬梁刺股的故事怎么讲

悬梁刺股的故事怎么讲

悬梁刺股的故事怎么讲 1、该成语的前半段,也就是讲的“悬梁”最初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其原文如下: 2、头悬梁的内容:...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短50字-集锦84句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短50字-集锦84句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短50字 1、悬梁刺股的主要事迹: 2、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故事,讲述了冯唐卧薪尝胆,苦心修炼,终成...

悬梁刺股的启示【优选66句】

悬梁刺股的启示【优选66句】

悬梁刺股的启示 1、主人公用绳子吊住脖子,用剪刀刺大腿,保持头脑清醒来学习。 2、这种行为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极端的自虐行为...

梁上君子的典故优选汇总40句

梁上君子的典故优选汇总40句

梁上君子的典故 1、殊不知,网上君子因寻求认可、赞许抑或漫骂、批评,总之引人关注的心理作祟,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追求点击率...

通宵达旦的典故-摘抄40句

通宵达旦的典故-摘抄40句

通宵达旦的典故 1、翻译:我的母亲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硬朗,今年突然写信告诉我们说眼睛昏花了,原来是怜惜想念我这个在外的游...

高山流水的典故100字精选30句

高山流水的典故100字精选30句

高山流水的典故100字 1、“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50字精选68句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50字精选68句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50字 1、韦编三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剪纸艺术,被称为“艺术宝库”。 2、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