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情句子 >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优选116句

2024-05-04 06:37心情句子59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

1、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如果用围魏救赵的计划,暂且不来理解这里的危险,返回去取我梁山大寨,这可怎么办!【例子】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近义词】声东击西、围詹救科、调虎离山【反义词】围点打援、围城打援

3、战国时,魏惠王派遣魏国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求救于齐。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4、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5、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6、这个故事的原因是赵国被敌国魏国所包围,而魏军力量强大。

7、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8、故事如下:

9、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10、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迂迥战术,分散兵力,攻击敌薄弱,致敌死地。近义声东击西。

11、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12、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13、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效。

14、战国时期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军师顺便建议不要直接去就赵国,转头进攻魏国国都,魏国被迫放弃进攻,回师救援却中了齐国在路上的埋伏的故事。

15、最终,魏国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成功地转移了齐军的注意力,从而保住了赵国的安全,也成为一段著名的策略故事。

16、它的原理是从外围攻打一个强敌来救出受困的盟友。

17、历史典故

18、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19、围魏救赵是一个古代典故,简单来说就是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从而保护赵国不被攻击。

20、十月,邯郸没能坚守住,向魏军投降。但魏军也很快要求火速回援都城的文书,不得仓促回救,此时,齐军早就埋伏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经过一番激战,魏军大败,连庞涓也被生擒。

21、围魏救赵的故事

22、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23、春秋时期,晋国为了遏制越来越强大的齐国势力,便开始联合韩、魏、赵等国联合对抗齐国。然而,齐国很快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接连击败了晋国等联合军队,开始对魏国进行进攻。

24、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25、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26、详细内容

27、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28、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29、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30、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

31、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32、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需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巧妙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围魏救赵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好地解决。

33、这个典故是三十六计之一。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4、围魏救赵的意思

35、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36、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37、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讲了: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38、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39、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40、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41、魏王因想削弱赵人的反攻力量便迫使赵王投降,从而使赵国保全,这是围魏救赵的核心。

42、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43、故事概括: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44、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45、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赞赏。

46、围魏救赵出自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如下:

47、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48、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49、今天就来重点说下围魏救赵讲了件什么故事。

50、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典故,相传战国时期,赵国被魏、秦、楚、韩四国联合攻打,困境十分危急。当时,智者吕不韦向赵武灵王出谋划策,建议让魏国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手足之地,使魏军将赵军注意力缴集到自己身上。赵国趁此机会出兵突袭韩国,迫使韩国从半路撤退,从而牵制了秦、楚两国的支援,形成了一种“围魏救赵”的局面。

51、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52、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田忌主张直趋邯郸,但孙膑认为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敌方的要害,他对田忌建议魏国的精锐都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就派兵直功魏都大梁,庞涓就会带兵回来救魏,这么赵国的围就可以解了,然后我们趁魏兵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的地方桂陵迎击他们,我们必定会胜利。

53、围魏救赵虽然是一则古代典故,但其背后的智谋思路却一直被人们所借鉴。

54、体现出了智慧和勇气,成为历史上经典的军事典故,同时也启发了后人在面临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

55、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56、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

57、简要回答

58、围魏救赵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策略的巧妙,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支持。

59、张儀提出了一个干脆利落的方案:不要攻打魏国都城,而要攻打魏国的重镇、攻取河内;以围攻魏国为情势,以攻取河内为目的,调动起楚国和魏国之间的矛盾,使两国独力难支,从而把赵国的危机化解掉。经过漫长的准备,张儀率领军队进攻河内,并最终成功地占领了这个重镇。魏国和楚国的军队不能坐视不管,其中楚军最先发起了进攻,魏军紧随其后,两国一时间被牵制住。张儀借着赵国反击的机会,最终成功解围。

60、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

61、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62、围魏救赵是一个古代战争策略。

63、田忌依计而行。

64、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65、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66、赵国智囊春申君通过巧妙的计谋,让魏国放走了它们的投降使者,并投降使者带回赵国后,春申君换走了投降使者的衣服,乘夜赶到了魏王的营帐里,向魏王表示内部高层都是反魏的,赵军已经集结好,准备反攻。

67、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68、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69、围魏救赵是一则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

70、围魏救赵是中国战争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是孙膑为了解救赵国都城邯郸,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赵国国君赵成侯急忙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战略,派田忌率军直趋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击败魏军,赵国之围立解。

71、战国时期,赵国处于齐国、楚国和魏国的三方围攻之中,形势十分严峻。赵国的名将廉颇年事已高,无法再兴军抵抗,于是他提议攻取魏国的国都,以制约敌国进攻。但是此举面临着魏国和楚国的双重压力,无法实现。在这个危机时刻,一个智谋过人的年轻人张儀站了出来。

72、”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73、魏国的国相魏无忌商量对策时,得到了一个名叫李信的智囊的建议,即趁齐国攻打魏国时,晋国向齐国进攻,迫使齐国军队分心,从而减轻魏国军队的压力,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

74、公元前245年,秦国苏秦和张仪分别向齐、楚、韩等国的君主进献“连环计”,借此诱使各国先与魏国结盟,然后再借机攻打魏国,最终达到救赵的目的。

75、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76、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77、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此刻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必须空虚。

78、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79、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80、讲的是,

81、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82、最终,魏国被抽调部队攻击,有所松懈。赵武灵王率领骑兵直接奔袭魏都咸阳,军事重镇魏军不得不撤军迎敌,摆脱了其他国家的合围。赵国由此脱离困局,最终保住了自己的一片领土。

83、《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84、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85、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86、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87、围魏救赵的意思是: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88、中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记载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围魏救赵、淝水之战等等。

89、围魏救赵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战争策略。

90、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

91、这个故事的结论是成功。

92、最后按照孙膑的策略魏兵大败,孙膑也因此出名,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被选入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

93、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94、围魏救赵的典故也成为了一种智谋手段的代名词,被广泛流传和使用。

95、具体的方法是东山再起,以小搏大,把攻击的重点放到其他地方,让敌人分心,从而达到保护赵国的目的。

96、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97、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98、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必须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推荐,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99、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100、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101、这种手段往往要求先攻占敌方重要节点或牵制敌军主力,方能实现解围。

102、围魏救赵是一种战略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援被敌方包围的盟友。

103、是一段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

104、围魏救赵是一则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故事。

105、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106、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107、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108、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109、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

110、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于是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支援。由于魏国兵力大多在前线,都城兵力空虚,于是齐军去攻击魏国。魏国只能回撤,齐军以逸待劳,打败魏军,就解决了赵国被围困的局面。

111、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大致故事情节如下:

112、引深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奇效

113、这个典故也被引申为解决危机的一种策略,意味着在对等的对手中,找到导致对方分散注意力或者将其力量耗尽的弱点,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114、这个故事中,孙膑利用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往赵国都城邯郸的机会,采用围攻魏国的方式,迫使魏国撤回部分兵力回救本国,从而成功地解救了赵国。这个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115、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116、《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标签:
返回列表

上一篇:悬梁刺股50字的故事-摘抄96句

下一篇:没有了

“围魏救赵典故200字优选116句” 的相关文章

悬梁刺股故事200字汇总100句

悬梁刺股故事200字汇总100句

悬梁刺股故事200字 1、悬梁刺股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叫苏武的大臣因被流放至匈奴而采取了的一种武士行为。苏武每日在匈奴王庭下跪...

梁上君子的典故优选汇总40句

梁上君子的典故优选汇总40句

梁上君子的典故 1、殊不知,网上君子因寻求认可、赞许抑或漫骂、批评,总之引人关注的心理作祟,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追求点击率...

通宵达旦的典故-摘抄40句

通宵达旦的典故-摘抄40句

通宵达旦的典故 1、翻译:我的母亲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硬朗,今年突然写信告诉我们说眼睛昏花了,原来是怜惜想念我这个在外的游...

高山流水的典故100字精选30句

高山流水的典故100字精选30句

高山流水的典故100字 1、“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

拨乱反正典故【31句精选】

拨乱反正典故【31句精选】

拨乱反正典故 1、〔注解〕 2、《论语?宪问》中有“上好礼,易使也。” 3、汉朝建立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就派人重修...

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典故【23句精选】

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典故【23句精选】

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典故 1、萤窗雪案 2、映雪读书 3、囊萤映雪 4、悬梁刺股 5、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

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典故优选汇总49句

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典故优选汇总49句

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典故 1、头悬梁的故事为:东汉时期,有个叫孙敬的读书人,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深夜读书时打瞌睡,...

精选远交近攻的典故【29句】

精选远交近攻的典故【29句】

远交近攻的典故 1、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2、军事政治上讲的是“远交近攻”。因为距离近...

于悬梁刺股相近意的典故【好句摘抄64句】

于悬梁刺股相近意的典故【好句摘抄64句】

于悬梁刺股相近意的典故 1、答案是集萤映雪。 2、【近义词】:聚萤映雪、聚萤积雪、积雪囊萤 3、拼音:yǐnzhuīcìgǔ 4、“逝将去...

四面楚歌的典故【好句摘抄21句】

四面楚歌的典故【好句摘抄21句】

四面楚歌的典故 1、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

精选头悬梁锥刺股是谁的典故【29句】

精选头悬梁锥刺股是谁的典故【29句】

头悬梁锥刺股是谁的典故 1、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

人定胜天的典故【32句文案】

人定胜天的典故【32句文案】

人定胜天的典故 1、人定胜天 2、人定胜天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3、【注音】réndìngshèng...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200字汇总140句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200字汇总140句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200字 1、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萤囊映雪 2、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

东施效颦的典故【优选75句】

东施效颦的典故【优选75句】

东施效颦的典故 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对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要有信心和自信,这样才能...

得陇望蜀的典故【57句精选】

得陇望蜀的典故【57句精选】

得陇望蜀的典故 1、这里史书还有一种记载,并非曹操军迷路,而是某天晚上,山上的一群麋鹿,冲进了张卫军营,导致营啸大乱。...

头悬梁锥刺股典故出自-通用37句

头悬梁锥刺股典故出自-通用37句

头悬梁锥刺股典故出自 1、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2、...

快马加鞭典故

快马加鞭典故

快马加鞭典故 1、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一语成真没有什么典故...

枕戈待旦的典故【优选52句】

枕戈待旦的典故【优选52句】

枕戈待旦的典故 1、【用法】 2、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